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和LG新闻基金会每年为各国新闻记者组织一次培训和交流。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培训项目。临行前,在笔者开列的携带物品清单上,笔记本电脑被排在了第一项。直到走之前的最后一天,笔者还在反复测试电脑的各项功能,惟恐到时求天不应,唤地不灵。尽管自认为准备充分,但最后还是遇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麻烦事。
第一件不顺的事情是电源插头。韩国采用220V和110V两种电压,而且均是两插头的。对于电压,笔记本电脑还没有什么问题,变压器可以在110V-240V之间使用。但插头可就麻烦了。如果在国内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买个插线板就“齐活,可在附近的杂货店转了转,还真没接线板卖。来自马来西亚的记者阿里穆干脆将自己电脑插销的多余插头拔了出来,才勉强接上。而我则比较幸运,一位“汉大新闻系的学生主动帮我从电器商店买了一根两插头的电源线。否则电脑是白背来了。
接下来就是上网问题。来自巴西的记者罗拉比较有经验,她来韩国之前,就在巴西申请了由IBM公司提供的一项全球因特网服务业务。据说,只要申请了这项服务,当你到达全球许多大城市后,就可与当地的分公司联系,得到上网的电话号码。尽管还有5位记者自带了电脑,但由于一时找不到ISP,只能用组织者提供的两台电脑上网。最初几天忙于安顿,见组织者很忙,我们也不好提上网的事,只好抽空到宾馆的商务中心查查电子邮件。有趣的是,笔者注意到这次参加培训的12名记者中,竟有6个人用的是Hotmail,这倒省事了,一个人进入后,后边的人改个用户名和密码就行。后来也证明申请一个像Hotmail这样的信箱还真管用。因为不管在哪里,只要找台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查邮箱。我们有时走到商店或者参观企业时,见到联网的电脑就“忙里偷闲地查查邮件。每天培训讲座一结束,大家就挤到安装有电脑的房间。也赶上最近国际方面的事多点,来自印尼的卢迪要关注东帝汶局势,印度的西玛要关注正在举行的印度大选,墨西哥的威克特要看看自己国家水灾的最新情况,再加上很多记者们的报纸都有电子版,自从电脑一开通,使用率就惊人。通常房间里有四五位记者等着。两个人用机器,其他人就边看电视边等。轮到我第一次用机器,就傻眼了。组织者准备的这两台笔记本电脑都是使用韩文的Win98(这次笔者也真开了眼界,见到了英文、韩文、泰国文字、西班牙文的视窗版本)。好在除了文字不同,其他图标和界面都一样,见了熟悉的图标尽管点。除了到Hotmail接收英文邮件,还真没有其他作用。笔者曾试图向其他国家的同行介绍《光明日报》的电子版,但一访问中文站点就全是乱码。
整整5天没有看到中文的站点,笔者真是“憋坏了。下决心在当地找个ISP。好在宾馆每天提供两份当地的英文报纸,在繁多的分类广告中,终于发现一家。于是忙打电话问细节和寻价。对方很热情,马上传真给我了细则。价钱倒不贵,相当于人民币每月100元。可付款方式又成了问题。对方要求有可转帐的信用卡。比如Visa、Master等。笔者还真没办过这些国际通行的信用卡。而对方的柜台服务人员也第一次遇到这类事情。事情最后复杂到彼此在电话中根本无法用英语沟通了。只得请来项目助理,“汉大的研究生金盛中帮忙,金先生也问了半天。最后,金盛中干脆将他在“汉大的服务器电话号码和密码给了我。就这样,笔者靠借来的帐户上了网。这也成了我和金盛中的私下“秘密,一直对其他记者保密。
在国外上网还有一个问题是电话费。粗粗一算,我们一行人在韩国期间换了大概七八个饭店宾馆。大部分宾馆对市内电话都是免费的,但我们在汉城假日饭店却是对市内电话也收费。等我们结帐时,我和罗拉都付了一笔不大不小的市内电话费用。其他记者都很吃惊,以为我们在汉城有很多朋友需要用电话联络。
我清楚地记得,我带的电脑第一次在韩国联上服务器时,正值“网路高峰时间。打开邮件信箱,发现短短5天时间没查信箱,我在东方网景的信箱中就有35封邮件。为接收这些邮件,整整花了2个多小时。其中不乏一些不想要的电子期刊。相比之下,Hotmail的优越性就显出来了。你可以先删除那些不想要的邮件,或者直接选看最重要的邮件。联上网后,记者每天都到光明日报的站点读读本报,尤其是国庆节那天,光明日报电子版对国庆游行进行了“直播,我特地让其他几位记者到房间中看看我所在报纸的风采。尽管其他记者们不懂中文,但见到光明日报电子版的丰富内容,图文并茂,他们都大加赞扬。除了在网上阅读本报,与家人用电子邮件联络外,我还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联系采访。
在一次饭后闲聊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对网络的感觉是:在网上,你根本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异国他乡,网络让你感觉世界是那么远,又那么近。